《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先生乐观豁达,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诗酒趁年华”告诉我们珍惜眼下的时光,不要自怨自艾。同时也带给我们一幅清明之际春色怡人的画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①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②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③壕:护城河。
④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⑤咨嗟:叹息、慨叹。
⑥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⑦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公元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春分三候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但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