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宝贝,你要大胆一点,不用害怕。”“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你胆子怎么这么小,你看妹妹都不怕!”
这样鼓励的话语,你是不是经常说?
但菌菌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残酷的真相:这样鼓励孩子,没一点用!
孩子的恐惧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一两句鼓励就消失。
想要孩子更勇敢,搞清楚他为什么害怕,才是当务之急。
孩子为什么害怕?
其实,孩子的恐惧感跟家长脱不开干系。
◆过度反应
曾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们让小婴儿去接触毛茸茸的兔子、湿漉漉的青蛙,甚至是无毒的小蟒蛇......
孩子怕吗?并不怕!
但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会怕狗、怕黑呢?这些可远没有青蛙、蟒蛇可怕。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过度反应,导致了孩子对这些事物的恐惧。
当孩子看到狗狗,想要触摸时,我们一把将孩子拽过来,大声告诉他:不准摸!它会咬你!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告诉他:再不听话,把你扔进小黑屋!让怪兽吃掉你!
◆过度保护
“哎呀,这里这么高,摔下来可怎么办!”“你还太小,不能玩这个!咱们换一个玩。”
孩子玩滑梯,怕摔着,孩子去户外,怕磕着。
孩子根本没有尝试,就被家长代替做了决定:你不可以。
慢慢地,孩子也会开始觉得自己不行,不可以,变得不自信,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迈出第一步。
◆贴标签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内向=胆小,但其实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内向区别于外向,内向的孩子慢热、好静,除了亲密的朋友外,对一般人都比较冷淡,但这是完全正常的。
胆小指的是对某事某物感到害怕、畏缩,继而没自信、不敢尝试,遇事就哭。
本来孩子可能只是内向,但如果家人一直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那么孩子也会渐渐产生心理暗示,从假·胆小逐渐变成真·胆小。
学会这3招,让孩子更勇敢
◆接纳孩子的恐惧
孩子害怕一件事物,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当孩子怕的时候,不要急于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评判,更不要急着跟孩子说:不怕,有什么好怕的呀。
这些都没用。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多陪陪他,引导他说出为什么害怕后,再去对症解决。
◆用绘本帮助孩子缓解恐惧
当孩子害怕时,讲讲相关绘本,帮助孩子排解恐惧情绪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推荐的绘本有:《我好担心》、《胆小鬼威利》、《吃掉黑暗的怪兽》、《寻找勇气的小老鼠》等。
让孩子明白:恐惧不可怕,勇敢面对才是小英雄。
◆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避免过度保护,害怕孩子受伤,可以提前排除掉可能造成伤害的事物,但要允许孩子尝试。
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感受「第一次」的乐趣。
如果孩子害怕,可以帮孩子寻找别的小朋友一起,有同龄人陪着做,孩子尝试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在”比“不怕”对孩子帮助更大。
我们要知道:爱和支持,是消除一切恐惧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