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送姨父游玩,登牛角尖山赏雪寻儿时记忆, [复制链接]

1#
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141254430799048&wfr=spider&for=pc

年2月7日,戊戌年农历腊月廿二,我们全家到实竹坪村走亲戚,表妹熊燕公婆过生日。吃过宴席、酒足饭饱,舅子他们打牌。姨父熊岩成——熊燕的父亲,约我去牛角尖山上看看,我欣然前往。

本来打算邀岳父母、老婆孩子同去,但是他们要看打牌,只好作罢。我和姨父上车,从村部出发,沿着村道向牛角尖山挺进。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耀大地,村民们纷纷走出房子,晒太阳、聊天。

实竹坪村属桑植县洪家关乡管辖,因村里出产一种实心的竹子而得名,普通竹子都是空心的。玉泉河奔流而过,将实竹坪村一分为二,东岸就是熊燕他们组居住的村落。河西岸有一座大山,巍峨屹立在实竹坪村北部,峰顶状如牛角,它就是牛角尖山,是附近村庄最高的山,石灰岩主峰海拔米,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

一家塔组公路积雪

我们从石拱桥驶过玉泉河,经一家塔组沿盘山公路艰难上行。腊月寒风凛冽,路面没有硬化,坑坑洼洼尽是泥水,部分路段积雪,无不考验这台8年车龄的前驱小车。好在它没让我失望,底盘够高,我谨慎驾驶,车逐步爬升,直达牛角尖山顶。

电视差转台一角

我将车停好,姨父下车,高兴得东张西望,他说40年没来这了,40年前大队集体化生产,他和村民到牛角尖山上挖蕨,是走上来的,那时没有公路,上下要一天,腿都累酸了。

姨父的家在山的那一边,叫张家堡组,公路从实竹坪经海龙坪、大利垭绕行到张家堡,有17公里远。牛角尖虽在实竹坪,但是从山脚下到山顶,盘山公路也有22公里,路况极差。

姨父熊岩成在牛角尖留影

电视差转台,就是利用外差法改变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的载频,并经放大再转发出去的装置,可使电视覆盖面增大。在山顶设差转台,可使山背后能收到电视节目,设备简单,能几次差转,起到中继接力作用。

现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差转台、卫星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我小时候,这些都是宝贝。年,一个村就我们家有一台12寸黑白电视,一到天黑,附近的村民就涌过来,看新闻联播、看天气预报,看西游记、还有武打片霍元甲。场面之热闹,吊脚楼都要压塌的感觉。

山上的积雪

那时候县里有个差转台在西界顶上,信号不是很好,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雪花点,噪音不断,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观看电视节目,大家能接纳这些缺点,只要占到位,有得看就行。

那时候大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电视天线的方向,要和西界上电视差转台的信号方向对齐,这样接收的信号,电视效果会好点。

我到桑植一中(现在的老一中)读书时,大门外面是县教委职工之家宿舍,门卫室有台电视,也是12寸黑白的,我们下晚自习了就去看。初二那年,西界差转台方向发生了火灾,山上浓烟滚滚,学校组织我们学生连夜上山救火,半夜去、清早回,我手指甲都是黑灰。

后来农村土地下放到户,人们可以自由流动,外出务工经济条件变好,电视普及了,市场上有了卫星锅子出售,信号比天线接收器的好,画面更清晰、噪音也要小,电视差转台就从人们眼里淡出。

姨父在天线锅子前留影

虽说看了几十年的电视,但是和电视差转台零距离接触,我们都是第一次,禁不住好奇。姨父故地重游,忆苦思甜,思绪万千。他说年大炼钢铁,食堂吃不饱饭;他说年农业学大寨,毁林造台地,种无核蜜桔……以前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是现在政策好,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家家盖新房,买了小汽车。

来一张远景的

对姨父的话我表示赞同,虽说比他小了20岁,但也过了不少的苦日子,我5岁放牛、打猪草;7岁自己煮饭、做腊肉臊子下麦子面;11岁离家求学、寄宿在校,缝被子、做甜酒,靠自己。家里穷,吃不起食堂2角钱一餐的肉,我早上打5分钱小菜吃一半,剩下一半中午吃,每天节约5分钱,这样星期一至星期四,节约2角钱,星期五我就能吃上一餐肉。

察看天坑

姨父在村里任村支书,勤政廉政,新建的村部漂漂亮亮,沟渠都安装了白色的柱子和栏杆,他喜欢喂马,擅长治疗皮肤病。我脖子上长了蛇形皮疹,医院搞很多西药治不好,姨父用雄磺、草药粉敷在疮面上,用火一烧,不到一周就痊愈了。自此我和姨父成了忘年交,无话不谈,有求必应。他种葛藟山东人收购,货拉走了久久不付款。收货总部就设在我办公楼上,租的我单位场地,我们一起找到负责人,最终取到货款。

营房塔坪和我的座驾,第二台车

也许设备自动化无人看管,也许差转台废弃,我们在山上转悠半天没看见一个人。

登上牛角尖山顶四望,山川城郭,尽收眼底,东边福建坡玉泉河如一条飘带蜿蜒东去,北边桥自湾镇上民房鳞次栉比,南边刘家坪乡阡陌纵横、良田千顷。

近处北风凛冽,吹得树木飒飒作响,地上厚厚的积雪,与山下裸露红壤完全不同,近年暖冬,山下五年无积雪。

我和姨父东游西荡,找景点摆Pose,照相留念,足足玩了一个小时。然后我们上车,踏上返程之路。

从山顶下来,遇到一个天坑,姨父示意我停车,他下车察看。走到坑沿,他随手捡一个石头扔下去,只听得咕咚咕咚作响,过一会才没了声息。看来这个坑还是很深的。姨父说,一到下雨天打雷,这个天坑就会电光闪闪,听村里老一辈传说,天坑里有蟒蛇,蛇成精了,它在渡劫呢!

营房的水泥塔坪公路入口

山顶转差台修建的房子是器材库房,没有人值守可以理解。可是我们下行米到营房,也没看遇到一个人。宽敞的塔坪,后面建有5间房子,水池、厨房、菜地一应俱全,屋顶长满青苔,墙面水渍浸润成深色,看来荒废很久了。

去水池打水

姨父说,这些房子虽说建成很久了,可是建筑风格、装修材料一点都不落后,面积够大的,设施齐全,就是在山上交通不方便,没人住太可惜了。

菜地荒芜了

姨父所在的组,人口密度大,菜地离家较远,看到这里近在咫尺的菜地,他站着发呆,迟迟不肯离去。

水池水管还能正常使用

山前一口水井,清泉直涌,通过胶水管,输送到水塔,溢出的水汩汩直冒。姨父接了一杯水品尝,说好喝。

灌木林地

菜地后面长满灌木,枯枝落叶堆积。姨父说,这儿柴火好近,不用挑很远的山路。

水泥塔长了青苔

房子前面水泥塔长了青苔,塔坪前面也有菜地,但是都荒了。

水塔全貌

一根电线从水塔延伸到房子里,但是不通电,几处断口。

水井

山上很冷,水井盖板悬有冰凌,盖子上有积雪未融化。

从营房出来,我们驱车下行米到达山腰,遇到一个养鸡场,我们再次停车察看。养鸡厂四周篱笆残破不堪,鸡子长期无人看管,死伤过半,树下面、草丛中到处是鸡的遗骸,一地鸡毛。这些鸡有饿死的、有渴死的、还有被黄鼠狼咬死的,剩余的一些鸡苟延残喘,瘦成皮包骨。看到有人来,它们纷纷围上来,以为能向我们讨点食吃,看着挺可怜的。

苟延残喘的鸡姨父察看养鸡场

姨父想抓几只鸡回去养,说自生自灭可惜了。但是鸡们狡猾得很,总是东躲西藏,我们穿着厚厚的冬装,笨拙的人根本不是鸡的对手。

已经晌午,冬天时间短、天会黑得更早,我们只好放弃,驱车下山,与家人汇合,在表妹家吃过晚饭,各自回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