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展厅,你是否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jk100f.com/

观众进入一个展览,与作品不期而遇,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思考,调动起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与眼前的作品碰撞,而后获得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动。这种被唤醒的作品的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愉悦,而是作品对观众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调动。

在现场,何以“感同身受”?

当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松美术馆室内外净白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场独有的自然与雕塑的对话,观众置身整个氛围之中,会感受到其中的丰富性。从美术馆室外的草坪、松林空间,一直延伸到展厅内部,这次名为“感同身受”的雕塑展共同呈现了老中青三代共八位艺术家——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的40余件雕塑作品。

姜杰《在》

一进松美术馆的大门,首先抓人眼球的,是绿色草坪上、松树间,放置的橙、黄两色的婴儿头像。这件被命名为《在》的作品,兀自矗立在草坪间,婴儿脸上的情绪,也因为体量的扩大而被放大,一目了然,观众由此感受到婴儿情绪的真实,而这很容易在日常中被我们所忽略。

隋建国《梦石》

王伟《行》

远处草坪上,雕塑家隋建国的《梦石》衬在一片白墙前;王伟的《行》是一个高大的男子形象,大步迈开稳稳站立,却将头直直底下,平衡而克制,展现了一种含蓄内敛的沉静之美;田世信的作品《老子-刚柔之道》,以唇齿比拟刚柔,老子吐舌的表情天真生动,也暗含了辨证看待事物的态度和人格的力量……这些作品所带有的精神气质,都在你直面他们时,或多或少,让你“感同身受”。

田世信《老子-刚柔之道》

那么到底何为艺术中的“感同身受”?在策展人刘礼宾看来,“‘感同身受’的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通性的角度展开,同时是一个表达感激之情的成语。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

在展陈上,策展人根据八位艺术家的作品特点,将其分为了“体觉”与“色醒”两个单元。

展览海报

体觉:塑造和唤醒身体的新生

“每个身体都有获得新生的契机,或来自内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种锻炼手法的塑造和唤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样具有此类特征。作品无论具象或者抽象,这些“身体”借助他们,破掉了以往“风格”所赋予的外皮和类型,蜕变为新的真实。同时,赋予我们新的认知和感受。”

展厅现场

姜杰《向前进向前进》

雕塑家姜杰的这件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椎体装置,由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多双旧舞鞋组成,每一双破损的舞鞋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舞者故事,表达了对于青春的追忆,以及年少时未完成心愿的遗憾。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耿雪的这件影像作品,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过程进行了记录。耿雪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一方面体会米开朗基罗所写的情诗,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体进行对话,影片将按部就班的工作与微妙的情绪混在一起,既有女性的冷静与力量、又有情欲与暴力的冲突感,试图传递给观众特别的情绪与想象。

隋建国《肉身成道》视频截图

在这件作品中,隋建国对所受教育带来的视觉习惯进行排斥,以“盲人”的状态激活身体在场。拳击手套的使用,使他根本无法像以往一样用手进行传统意义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为了展现身体所不习惯展现的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地对雕塑泥的处理方式,也唤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种“物性”。

色醒:色相世界的虚幻本质

“图像时代以后,雕塑的着色成为一种现象,或成为提示并凸现现实的手法;或成为漫画现实,与历史、虚拟或梦幻未来链接的手段;同时也成为反讽和调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觉醒;惊醒现实。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虚幻本质。”

向京《行嗔》

《行嗔》是向京“S”系列中三件以“蛇”的形态展现主题的作品之一。《行嗔》的主角是一条暴怒的红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齿,充满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愤怒,昂头怒目凝视着观者,不静不止,能量毕现。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状态,在形状之外,“S”如一条路径,向观众展示出向京试图表现的主题——欲望和关系。

展望《第86尊圣像》

艺术家展望作为春秋时期儒学先驱柳下惠第八十六代传人,承担了为山东老家和故里重塑“圣像”的义务。艺术家公开用二十多天的时间砸毁了85尊泥塑圣像,每砸毁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让后人可以看到和回想这“破与立”的不断重复的历史。

展厅现场

《感同身受》这个展览提出了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在观展过程中,观众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停被“激活”的状态。走进展厅,看看你是否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新个税法,减税红利遗漏了哪些人?小酌有益?不,滴酒不沾最健康失落的时候,只想大口吃它他不只是流行音乐之王,更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马思纯:在戏里看世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达·芬奇:同性恋、私生子、左撇子身份成就的天才如何克服玩手机、网络购物、看剧上瘾?⊙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中产生活策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