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zkyy.com/黄佶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看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其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关键词的翻译则尤为重要,不仅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例如,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象征物;但是“龙”往往被译为“dragon”,并曾在国际上产生不少“误解”。
本文介绍了译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至少从13世纪开始,“龙”被翻译成外文,有dragon和serpent这样的意译,也有loung和loong这样的音译。在欧美澳非、俄罗斯和中东等地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圣经》中最大的恶魔,因此早在19世纪,也有外国人认识到龙不应译为dragon。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结果公开,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译龙问题”进入公众视野。至今,国内对外传播圈的主流学者仍坚持译龙为dragon。
作者认为,中国已摆脱“挨打”和“挨饿”的局面,正在致力于解决“挨骂”问题。包括“译龙问题”在内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事关国家形象,值得重视。中国文化负载词在外国文化中没有对应词汇,为准确传播中国文化,新创专用的外文词汇是必要的。
本文原载《秘书》年第2期,原题为《译“龙”为“dragon”: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败笔》,转自“学习俱乐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译“龙”为“dragon”:
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败笔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象征物。但是“龙”往往被译为“dragon”,与欧洲神话中象征恶魔的虚构动物同名。本文介绍了译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至少从十三世纪开始,“龙”被翻译成外文,有dragon和serpent这样的意译,也有loung和loong这样的音译。早在十九世纪,即有外国人认识到龙不应该译为dragon;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也开始指出两者截然不同。年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弃龙风波”,使译龙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但是,对外传播圈的主流专家学者至今仍然坚持译龙为dragon。译龙问题事关国家形象,我们应该重视并解决好这一问题。
年11月8日,中国领导人陪同来访的美国总统游览故宫,其间向客人介绍了中国文化,并说“我们叫龙的传人”。随行女翻译、外交部翻译司英文处参赞兼处长将“龙的传人”译为“peoplegoingdownfromdragon”,中国环球电视网和新华社等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在报道时改为“descendantsofthedragon”。
英文单词dragon及其它在其它语种中的对应词本来指欧洲神话中的一种虚构动物,庞大,凶悍,外形如巨蜥,长有巨大的蝙蝠肉翅,会飞行,要吃人,还喜欢喷火攻击。它的象征意义非常负面,在东亚以外全世界广大地区都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在外国传媒中,杜拉更(dragon)这一欧洲神话动物一直被用来象征各种坏人坏事。特朗普自己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被敌对方描绘为杜拉更;而他的支持者则把他反对的事物,例如PC(PoliticalCorrectness,政治正确)等等,描绘为杜拉更,把特朗普描绘为杀死杜拉更的古代英雄(图1)。
图1漫画:TrumptheDragonSlayer(特朗普:杜拉更杀手)。
作者:PaulSnover,年8月26日。
因此,把“龙”译为“dragon”是非常错误的,在外国人看来,这是中国人在自称恶魔。
中国已经摆脱了“挨打”和“挨饿”的局面,正在致力于解决“挨骂”问题。但是译龙为dragon是在自己找骂,为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提供了便利条件,抵消了中国外宣工作的部分成果,妨碍了中国“一带一路”等对外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早日纠正“龙”的错误译法。
笔者于年起涉足译龙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在学界内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译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自己的研究情况。
▍ 一、至少从十三世纪开始,外国人开始翻译“龙”字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副研究员李奭学的学生林虹秀提供的材料表明,在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中,作者即已经把元朝宫殿里装饰的龙称为dragon。
笔者查到的最早资料是书籍LeLivredeMarcoPolo(马可波罗的书)。书名页上注明:年由他口授,由Rusticien用法文记录,年出版。书中第页写有这样的句子:“Encoreyapourtrais
ragons,bestes,oiseaux,chevaliers…”。书中对pourtrais一词的注释是Figurès,peints。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很多画像:龙、野兽、鸟、武士……”。
在引言部分CXXXIV页,dragon一词还用于河流汉语名称音译的注释:QuelquesjoursaprèsonfranchitlefleuveLoung-ko(auxosdedragons)(几天后,你会越过龙骨河)。
林虹秀认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杜拉更(dragon)在外形特征指标方面有一半以上是相似的,这导致了西方人译龙为dragon。笔者认为元朝军队的强大和残暴,可能也是其皇家专用符号龙被称为dragon的原因之一。
但是李奭学认为目前看到的马可波罗游记都不是原文,现有版本真伪难辨。另一方面,马可波罗可能把元朝宫殿里的龙误以为蟒蛇,进而称之为drago。他考证出年来中国的方济会士鄂图瑞克(OdoricofFriuli)用拉丁文serpens(蛇)称元朝宫殿里的龙。
笔者在鄂图瑞克年版的法文版《亚洲游记》(LesVoyagesenAsie)的第页上看到相同内容处使用了serpent。但是作者在第页描述《山海经》一书时,使用了dragon一词:“donttouslestravauxsontintéressants,aextraitdufameuxlivredesMontagnesetdesMers,leChan-ha.-king,despartiesfortcurieusesdanslesquellesnousretrouvonsprécisémentquelquesmonstresàfigurehumaine
eKouquialafiguredunhommeetlecorpsdundragon;......”(所有这些作品都很有趣,它们选自著名的、描绘山和海的书:《山海经》。我们发现其中有一种长着人脸的怪物,非常有趣,例如“鼓”有着人脸和龙的身体;……)作者还为这段描述配了《山海经》里的插图。看来鄂图瑞克在描述蟒蛇状身体的龙时使用serpent一词,而在描述麒麟状(或蜥蜴状)身体的龙时,使用dragon一词。
鄂图瑞克在《亚洲游记》第至页上写道:“EnChine,ilexisteunelégendequiditquelesesturgeonsremontenttouslesanslefleuvejauneàlatroisièmeluneetqueceuxquiréussissentàfranchirlesrapidesdeLoungMen,sonttransformésendragons(Loung).”(在中国有一个传说:鲟鱼每年三月回到黄河,那些跳过“龙门”处激流者,就能够变成龙。)他讲的这个传说显然就是“鲤鱼跳龙门”。此处的“鲟鱼”应该是“鲤鱼”的代称,因为当时欧洲还没有鲤鱼。原文中的Loung即是作者对“龙”的音译。
年出版的《葡汉辞典》(DicionárioPortuguês-Chinês)把“龙”译为bicha-serpens(林虹秀汉译为“似蛇之大虫”),把“蛟”译为葡萄牙文drago,即拉丁音里的dracō或英语中的dragon。一般认为该辞典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和罗明坚(MicheleRuggieri)编撰,但学界对此存有异议,此辞书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利玛窦的继任者、意大利人龙华民(NicholasLongobardi)在年左右汉译《圣若撒法始末》时,将其中的dracō译为“毒龙”或“猛龙”。李奭学认为:“‘蛟’或‘龙’字的欧译或‘dracō’的中译,可能因此便在历史上正式定调。”
年,耶稣会士曾德昭(AlvaroSemedo)用葡萄牙文撰写《大中国志》一书。书中用利玛窦和罗明坚翻译“蛟”的葡文dragào转译《封禅书》中黄帝所乘之龙。也就是说,曾德昭没有区分“龙”和“蛟”。
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以中文全译《圣经》,为此他在澳门编出了译经的副产品,即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而其中“龙”字根据龙华民的译法译为拉丁文的dracō,然后再译为英文dragon。由于马礼逊的影响很大,此后的人都使用这一译法。终于,中国龙和欧洲的杜拉更被混为一谈。
在此前一年,即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JoshuaMarshman)出版了《ElementsofChineseGrammar,中国言法》一书,其中把“龙”注音为loong。笔者检索时还发现,在年出版的一本英国外交官中国游记中写有“theLoong-wang-Miao,ortempleoftheDragonKing”,这显然是在分别音译和意译“龙王庙”。从那时起,loong这一音译法一直延续至今,例如0年代上海出品的龙凤牌香烟的英文名是“LoongVoongCigaratte”;海外华人姓名中的“龙”字也这样音译,武术明星李小龙的外文名之一是LeeSiuLoong。
从以上考证结果可以看出,在元朝时,“龙”可能就已经被人们译为dragon,至少和serpent并用。后来《葡汉辞典》的编纂者试图区分“龙”和“蛟”,但是没有发生作用,于是译“龙”为dragon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认为,追究到底是谁第一个把龙和dragon互译,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和文化是错综复杂的,龙的作用和象征意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家的专用符号,象征统治和权力;今天的平民百姓则可以随意使用,表达喜庆的心情和良好的愿望,象征中国及其文化。文字的作用是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在当下的内涵。因此,根据龙现在的情况认为前人译错了,是过度苛求他们了;另一方面,认为前人这样译了,后人就不能改变,也是错误的。
以上考证工作的最大收获是:发现外国人在用dragon和serpent等意译龙的同时,至少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在用loung音译“龙”这个字,至少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用loong为“龙”字注音并这样音译“龙”字。可见音译“龙”字并非什么神秘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更不是到了近年才被一部分中国人发明出来的译龙方法。实际上外国人音译他国特有事物名称是一个很司空见惯的现象。
▍ 二、 至少从十九世纪开始,有外国人认识到龙和杜拉更有显著差别
年,在中国邵武工作的美国牧师沃克(J.E.Walker)发表了一篇文章:“Pagoda,Loongand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他写道:“Theloongordragon,as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