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文武小生楼胜,摘得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时隔36年,浙江戏曲演员再度榜首。
7月1日,浙婺又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文艺院团,亮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
建团65年来,浙婺也曾面临当时戏曲院团的普遍难题:市场不景气,演员缩减,“创新”受创。在戏曲发展环境和体制处于变革的特殊阶段,浙婺在困境中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开创了婺剧发展新局面。
从一年不到30场戏,到如今一年多场,浙婺形成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全团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
7月7日起,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婺里有戏”。
为什么说婺剧是京剧的“祖宗”?浙婺如何成为红团?浙婺的年轻演员身上,有哪些“必杀技”?让我们一键get!
包揽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和梅花奖两大奖项的杨霞云,27岁就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她曾塑造穆桂英、王昭君、杨八姐、多娃等几十个艺术形象,文武兼备,功底扎实,扮相俊美。
说起必杀技,她的小青,可谓一绝。
婺剧《白蛇传》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断桥》一折完美体现了婺剧“文戏武做”的艺术特色:许仙一出场就是跪步、吊毛、抢背、扑虎等高难度动作;小青、白娘娘的蛇步、蛇形,显示蛇人一体的舞姿,令人叹为观止。该折在婺剧传统戏中脍炙人口,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杨霞云的青蛇完全是火辣辣的野性妖怪,一出场瞪眼挺脖子,完全是蛇妖本相,怒火中烧要活吞生人的情形,完全和其它剧中的青蛇不一样。
演出中,有青蛇双腿夹住许仙的腰两人打转的动作,这不是在卖弄打圈圈,而是模仿蟒蛇缠人的动作,甚至她的双剑,都可以理解为蛇嘴中分叉的舌信。
行蛇步、斗蛇眼、弹蛇舌、摆蛇头、缠蛇形等仿蛇动作,将小青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名片:
杨霞云,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师承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工刀马旦。年获浙江省“新松计划”全省戏曲青年演员大赛冠军,首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年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年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先后被评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代表剧目:青春版《穆桂英》《白蛇传》《血路芳华》《铁血红颜》等。
以下是杨霞云的自述。
我出生在金华武义,也算得上婺剧家庭,爷爷以前是农村剧团的正吹(婺剧乐队有五把交椅:正吹、鼓板、副吹、三样、小锣。正吹坐第一把交椅,一般正吹是唢呐),母亲在农村的婺剧团演小生。12岁那年,听说武义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戏曲班招收婺剧学员,爸妈就把我送了过去。
我个性十分好强,从小不服输。在职校的时候,每天5点起来吊嗓子,雷打不动,从早到晚都呆在练功房里,度旋转摔、3米高台空翻、连续10多个空手翻,文唱武打,每一项都练得仔细。
《青春穆桂英》杨霞云饰穆桂英
15岁从职校毕业,原本要去建德婺剧团的我,阴差阳错考进了浙江婺剧团。在团里,陈美兰老师、葛素云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前辈,都给我非常大的帮助。
刚到浙江婺剧团的时候,陈美兰老师在排《昆仑女》,我演她的丫鬟“朵娃”,从那时起,我们的师徒情缘就开始了。
陈老师为人非常随和,但只要碰到专业上的事情,就会非常严谨,一丁点差错都不能出。
有次跟陈老师到外地去演《哑背疯》,那个角色要求演员上半身是小姑娘的状态,下半身是老生的姿态。演出前走台的时候,因为还没换服装,没拿道具,表演起来不太好看,我和另外一个演员就想,随便走一下,正式演出再好好演。但陈老师不是,每个地方都很规范,虽然她没批评我们,但我心里很受触动,老师对戏那么认真,我们怎么可以偷懒呢?
在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只有表演技巧,还有为人处事。
平时晚上7点的演出,大家都会6点才开始化妆,但陈老师几乎下午3点就会出现在化妆间里。她总说慢工出细活,一笔笔描,一笔笔画。
陈老师的观众缘非常好,无论去到哪里演出,当地热情的村民总会邀请她去家里吃饭,但她从来不去。她总是带着自己的碗筷,和工作人员们吃简单的快餐。她还总会帮着工作人员们一起搭台、布景,准备道具。
陈美兰给杨霞云做示范
我主攻刀马旦,唱、念、做、打,样样都要练。女孩子的戏功很容易退步,要一直坚持练习,以戏代功。马上就要到夏季送戏下乡的演出季了,我特别喜欢去农村里演戏,虽然累一些,但乡亲们趴在戏台边看我们演戏的那份喜爱,是做演员最满足的时刻。
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付出再多也值得。
我们院里有句话叫“根扎在农村,枝遍布全国,花开满世界。”婺剧是老百姓的艺术,老百姓就是婺剧的根。我会一直从事婺剧演员工作,因为我爱它。接下来我还要做好婺剧的推广、传承,把学到的能耐,教给我的学生、演员们,让婺剧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婺剧演出现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