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琦”相遇,是苏轼最羡慕的缘份
韩琦简介
宋
韩琦(-)
字稚圭,自号赣叟
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治家、藏书家
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
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
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与范仲淹率*防御西夏,在*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
仁宗末年拜相,奏请仁宗确立皇储
仁宗去世后,担任山陵使
宋英宗时,
参预调和帝后矛盾
确立储嗣之位
宋神宗即位后
坚辞相位,连判永兴*、相州等地
反对“熙宁变法”
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
封爵魏国公
熙宁八年()去世,年六十八
神宗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
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
配享英宗庙庭
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
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
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爱民。
欧阳修赞其
临大事,决大议,
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可谓社稷之臣。
韩琦生平不以文章名世
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
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
工于书法,尤善正书
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
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苏轼:祭魏国韩令公文
天生元圣,必作之配。
有神司之,不约而会。
既生尧舜,禹稷自至。
仁宗龙飞,公举进士。
妙龄秀发,秉笔入侍。
公于是时,仲舒、贾谊。
方将登庸,盗起西夏。
四方骚然,帝用不赦。
授公鈇钺,往督西旅。
公于是时,方叔、召虎。
入赞兵*,出殿大邦。
恩威并行,春雨秋霜。
兵练民安,四夷屈降。
公于是时,临淮、汾阳。
帝在明堂,欲行王*。
群后奏功,罔底于成。
召自北方,付之枢衡。
公于是时,萧、曹、魏、邴。
二帝山陵,天下悸恼。
呼吸之间,有雷有风。
有存有亡,有兵有戎。
公于是时,伊尹、周公。
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天下嗷然,曷日而复。
毕公在外,心在王室。
房公且死,征辽是恤。
呜呼哀哉!六月甲寅。
人之无禄,丧我宗臣。
我有黎民,谁与教之?
我有子孙,谁与保之?
巍巍堂堂,宁复有之!
公之云亡,我无日矣。
恸哭涕流,何嗟及矣。
昔我先子,没于东京。
公为二诗,以祖其行。
文追典诰,论极皇王。
公言一出,孰敢改评。
施及不肖,待以国士。
非我自知,公实见谓。
父子昆弟,并出公门。
公不责报,我岂怀恩。
惟此涕泣,实哀斯人。
有肉在俎,有酒在樽。
公归在天,宁闻我言。
呜呼哀哉!
韩琦退居之后,在私第建“醉白堂”,想请苏轼写一篇记文,但未能如愿。宋神宗熙宁八年()六月,韩琦去世。其子韩忠彦为达父之遗愿,请求苏轼作文,苏轼流着眼泪写下这篇文章。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
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
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
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苏轼诗文精讲
系列课程主讲人
杨春俏
主讲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师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李山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副教授
“桃李国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