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印度神话中的神明,和中国山海经中有哪
TUhjnbcbe - 2024/3/10 16:39:00

按照佛教术语的解释法,牛鬼指的是佛教神话中的牛头鬼卒,《五句辛经》上说这种怪物牛头人手,两只脚是牛蹄,力拔山兮气盖世。

而蛇神就是天龙八部中最后登场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牛头马面之流,纯粹是跑龙套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凑数,天龙八部中排在末位的大蟒神也显得面目不清。

道教系统的《拾遗记》上有这么一则故事:大禹治水,凿龙门之山,见一神,人面蛇身,大禹倒也不惧怕,就和他攀谈起来。

这位神仙见谈得投机,就送他八卦图。这八卦图与十二个时辰相对应,可以度量天地,大禹就是依靠这件旷世奇珍,平定洪水,而这位人面蛇身的神仙,也就是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伏羲。

不知道他该如何行走,是像野战的士兵一般匍匐前进,还是腾云驾雾—无需步行,所以双腿像美人鱼般没有分岔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从汉画像石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伏羲的立像,在没有施展法术之时,大概还是要直起腰杆扭捏而行的吧?而佛教中的大蟒神摩睺罗迦却正好与之相反。

鸠摩罗什说大蟒神“是地龙而腹行也”;僧肇也持此说:“大蟒神腹行也”;《法华玄赞》更是为大蟒神正名,说:“梵云莫呼罗伽,此云大腹,摩睺罗伽讹也。”但这种怪物却是人身蛇头,《慧琳音义》十一写:“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既然是人身蛇首,两条腿都好好的,却要依靠腹部来行走,岂非咄咄怪事?

在东西方的神话系统中,蛇也许是最混乱的一个群体,最常见的就是蛇和龙的混淆。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称毒龙为蛇;晋代的葛洪认为有一种蛇能够变化为龙;

双目失明的诗人弥尔顿分不清龙和蛇之间的区别也是情有可原,他认为撒旦是龙和蛇的混合体:“但他仍然是群蛇中最大的,然后长大成了龙,比太阳/在神谷用黏土造的巨龙要大。

《失乐园》第十卷)但他没有说明,撒旦是如何像丑小鸭那样从一条其貌不扬的蛇蜕变为至高无上的龙的。

在印度神话中,爱罗婆多既是蛇王,也是龙王,而佛经中金翅鸟与毒龙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更多地和《摩诃婆罗多》中的鸟蛇之争有关。不排除是翻译的原因,印度学者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也是龙蛇不分。

说提婆波罗王的儿子是龙子,可是又说这个小孩“敬天的时候,翘然显出蛇头”,晚上又有“五蛇头龙王”出来跟他说:我是你的父亲。

说富楼那跋陀那地方的婆罗门有兄弟七人。他修大自在天用明咒试图收伏该地的一条龙,但未能驯伏,结果婆罗门夫妇以及弟兄七人都被毒蛇所啮而命终。既然是去收伏龙,干毒蛇何事?莫非蛇鼠一窝的俗语,还可以改成“蛇龙一窝”不成?商俱婆罗门就是七位遭遇灭门惨祸的婆罗门兄弟之子,所以他从小就对龙蛇之类有着刻骨的仇恨。

他在家中地下室中养了很多猫鼬,家外系着一些名叫悉罗的杀蛇动物,屋顶放置很多孔雀以防蛇,然后努力寻求降龙的真言与物料。

然而,这些准备工作证明都是无效的。一天,天界诸龙突然驾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像狂风吹拂,孔雀和悉罗都闻风而逃,这时一条细小的蛇—看来它们还真是一伙—就爬进屋内,将商俱给咬死了。

也许在古人眼中,龙这种虚幻的动物终究没有蛇来得实在。这种实在性是很可观的,在《新科学》中,维柯认为,蛇和狮子一样构成了土地强有力的观念,所以杀死一条蛇是非凡之举。

汉高祖刘邦泽中芒、砀山斩蛇起义;而在日本最重要的古典典籍《古事记》中,太阳神和月神的第三个孩子风神取名“须佐之男尊”,桀骜不驯,被天神派去管理黑夜

由于他觉得天神分配不公,所以整夜哭闹不止,还在神殿随地大小便,结果被天神放逐到阴间,却让他得到机会斩杀八条巨蟒一举成名。

清代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五里蛇》写到过一种超级巨蟒: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姓沈的大臣出任滇南巡抚,刚到任上,他就为手下一位长相怪异的安参将而惊讶。此人是个秃顶,脸上除了两个眼睛炯炯有神之外,什么眉毛、鼻子、耳朵全都不翼而飞,这让巡抚大人着实吓了一跳。

会议结束之后,巡抚把参将留下来单独训话。参将也不隐瞒,就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原来在滇南山中有一条奇大无比的蟒蛇。它身上的鳞片比竹笠还要大。丈量一下有5里长,堪称如假包换的山中之王。

它经常在夜晚出动,什么豺狼虎豹碰到这条巨蟒,必定成为它的腹中佳肴。自己曾与其搏斗,虽然杀死大蛇,却遭遇毁容,也可以说是为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希腊神话中,杀蛇也是标榜这位英雄的确有其真才实学的好机会。宙斯和阿尔克墨涅之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就靠杀蛇证明了自己非同凡响。

他刚出生的时候力大无穷,赫拉派了两条巨蛇,想吃掉襁褓中的婴儿,结果却被他掐死。他长大后终于立下十二大功绩,如杀死涅墨亚的猛狮、斩杀了勒耳那水蛇、活捉了侵害阿耳卡狄亚的厄律曼托斯山的野猪等,干下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两条巨蛇看来只不过是他初出茅庐小试牛刀的“开胃小菜”而已。

尽管如此,蛇仍然让人恐惧。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写到过一种大蛇:智藏阿阇梨“到迦摩缕波去,他的弟子们走到阿阇伽罗(能吞羊的大蟒)毒蛇的洞穴上,蛇当时熟睡未醒。

在路旁住宿时,毒蛇醒来,嗅着人味,前来吞下几个优婆塞,用牙咬了好多人,用口中毒气使逃走的人昏倒”。在古希腊的神谱中,拥有一百个头的勒耳他水蛇海德拉令人不寒而栗,这些蛇头被砍之后就会迅速复原,一个西绪福斯似的砍头工必定要接受徒劳的命运。

幸好,赫拉克勒斯是个懂行者,他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就用点着火的木头来烧灼蛇头的脖颈,终于将其杀死。

拜伦在《唐璜》第八歌中虽然对这种怪蛇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对这种头颅掉了碗大个疤的本领还是赞赏有加—虽然这种妖怪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眼中就成了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最佳画像。拜伦写道:

像百头的怪蛇,地狱的妖精

团队沿着河岸匍匐前进。

英雄们即使身首异处,

颈项也会长出新的头颅。

事实上,赫拉克勒斯就是一个脚踏两条蛇,身上披着狮子皮的怪人。

在英文中,Python(意为巨蟒)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皮同特尔斐保护神喻祭礼的蟒蛇,被阿波罗杀死并剥夺了权力。

在这个故事中,权力是由蟒蛇来传递的。研究《西游记》的日本汉学一代宗师中野美代子则发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正是通过对龙的权力的剥夺来获得自己的超能力。

与此同时,Python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能够预言将来的巫师。考虑到龙和蛇的亲缘关系,我们不妨认定,孙悟空和阿波罗一样也是一位“巫师”,他们本身令人目眩神迷的能量也许只是一种幻象,它们的源头来自于另一种动物—龙或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游记》是一本变化之书。

蛇也善于变化,五代谭峭所著《化书》认为蛇和乌龟、雀和蛤蜊其实就是一种动物的不同变体

“蛇化为龟,雀化为蛤。彼忽然忘曲伏之状,而得蹒跚之质;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斫削不能加其功,绳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

显然,谭峭并非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被自然界的造化之功冲昏了头脑,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来,回到伏羲/大蟒神这种人和神之间的杂交关系上。

在神话中,人和蛇的互换并不罕见。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霍塞·阿卡迪奥和一位美丽女子逅时,后者正在人群中观看一个因为不听父母的话而变成蛇的人。而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蛇变人以及人蛇恋传奇,非后来被改编成京剧和电影而广为人知的《白蛇传》莫属。

《白蛇传》的故事本身是很奇怪的。一方面,作者对白娘子和小青这两个女妖似乎很有些同情,对于人蛇恋也极力加以褒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佛法战胜旁门左道。

对于一个习惯了大团圆结局的国家来说,突然出现一个《罗密欧与朱莉叶》似的莎翁悲剧不免有些蹊跷。

《白蛇传》中偷仙草一段也许有助于我们看出一点这个故事的原貌。古巴比伦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也有蛇偷吃仙草的段落。

吉尔伽美什从海底取走仙草,回家途中看到一眼清泉,便把仙草放在一边,下水洗澡,结果大意失荆州,一条蛇从旁边经过,将仙草吞食,从此,蛇以蜕皮来恢复青春,而人却无法长生。

也就是说,在古巴比伦人的世界观中,蛇是一种长生不老的动物,而且它抢走的,正是人类的寿命。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认为,吃蛇也是大补特补的事?—

而且如果那条蛇恰好是一条修炼千年的蛇精的话。雷峰塔是一个炼丹炉似的容器,中野美代子发现,中国人对洞穴(发展到葫芦和瓶子)的热衷恰恰是因为它与炼丹的容器之间在形态上的相近。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试图将孙悟空炼成百转金丹,结果却不可得。但这一次,《白蛇传》的作者就没有那么善良,他似乎铁了心要拆散有情人,只是他的目的却并非除恶扬善。而且,事实上,雷峰塔的设计建造与镇妖无关。

“雷峰塔”原名“黄妃塔”、“王妃塔”,创建于公元年,乃是吴越国王钱俶为庆贺爱妃黄氏得子所建。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来自印度。赵景深先生还仅仅推测这个故事的原型“大约”来自印度,美籍华人丁乃通先生则于年在德国的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篇论文《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一口断定白蛇传的故事和欧洲拉弥亚的故事一样都来自印度。

“《国王与拉弥亚》首先在《印度口传故事类型》一书中列为一个类型

该书提到了七篇异文,全部出自克什米尔—旁遮普地区”这样的断言似乎下得还早了一些。因为在印度神话中,蛇一直是一种躲在暗处的祸害。

也许是因为在热带,这种冷血动物失去了冬眠的兴趣,所以可以不为气候所动地为非作歹,干下比北温带和寒带更多的伤天害理的勾当,

终于要让当地的民众谈蛇色变。值得注意的是《白蛇传》中的白蛇形象,已经变得楚楚动人,虽然在《聊斋志异》、《平妖传》、《封神演义》之类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缺乏狐狸精诱惑书生、修行者和帝王将相的案例

但蛇精的出现却几乎清一色是负面新闻。应该看到,蛇与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山海经》里的蛇神几乎都是“雌性”,比如《大荒西经》中的始祖母、大母神和女娲。女娲和伏羲的交尾像有性交的含义。

日本绳纹时代文化遗留物里具典型性的蛇型器物可以看作是绳纹人对跃动的粗野生命力与性的情念的象征,所以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绳纹土偶中的女性神的头上盘着蝮蛇,石制蛇神体则为棒形,前头亦有蛇盘于其上。

而在日本最古老的神话典籍《古事记》中,也有一则哑皇子与肥长比卖的人蛇神婚的故事,它们的表现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即对蛇那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本能的羡慕。蛇精化人的故事始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的《薛重》一则,在这个故事中,蛇精化人的目的就是与人行不轨之事。

但这些都是古人为了编造故事赋予的形象,目的就是警示世人

各位看官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典故么?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神话中的神明,和中国山海经中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