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岛”,岛上安宁的住着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当他们生活了几万年的小岛在最近的几千年里逐渐“沉没”以后,酋长和族人们心怀彷徨和焦虑被“裹挟”到了“孤独之岛”,从而开启了一段与祖先的内心喜好不同的人生游戏。虽每日面向未来,却心盼从前,他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园吗?......
摘自原创《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园/续上:
四、悠闲
某个时间可以什么都不愁、也可以什么都不干,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悠闲,它体现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有这样一位女同事,做行政管理十几年每天都紧张和忙碌,办事要看人脸色,自己的气色也很不好。后来干脆换了个岗位去管档案室,实权减少了,上班时间虽然都一样,但立马感觉她悠闲了很多,脸色也逐渐变红润了,看来想要悠闲也不是很难,学会放下就行。另有一位男领导平时作风硬派、要求严格,平日不苟言笑,在一次车祸中撞伤了脑袋,记忆失去一部分,思维也变迟钝了,在家疗养期间悠闲自在,什么也不想,最大的变化是他的笑容变多了,遇到谁都乐呵呵的打招呼,看来忘却一些记忆也容易获得悠闲。
悠闲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看似就在身边唾手可得,却又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每天都有人一手拿着大喇叭、一手拿着鞭子在我们耳边狂喊:“不奋斗,要青春做什么?”、“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优秀的家长都在给孩子做榜样,教育拼的是家庭的格局”。我的天,我假如偷偷悠闲一会,都感觉自己像在犯罪一样。
1、为何人类在骨子里都那么向往悠闲?
我们应该看过动物世界、探索频道等等,其中讲述黑猩猩家族的篇章比较多,从镜头展示的场景看,其实我们的同宗祖先们多数时间都很悠闲,假如食物不短缺,每天采集食物饱餐一顿后,几乎就无所事事了,食物要靠天吃饭,想去劳动还找不着劳动对象。狮子饱餐一顿后,一周都不用去捕猎,蟒蛇饱餐一顿后一个月都不用干活。黑猩猩的斗殴只是偶尔的,侵略或抵御侵略是比较少的事情,虽然野外摄制组经过漫长等待后将打斗浓墨重彩的展现出来,但黑猩猩之间烈性斗殴次数确实不多,同类相杀就更稀少了。所以黑猩猩们的嬉闹玩耍、晒晒太阳、互相梳毛、互相找虱子、找对象、争伴侣、安窝睡觉、睡到自然醒就是每天的主旋律,这才是它们的日常主要生活状态。
怎么听起来那么像我们内心渴望的状态?没错,万年来适应演化的结果导致如此,这种闲散渴望已深藏在我们基因记忆里,一有机会就会突然蹦出来挑逗你一下。
2、悠闲状态来自于5点基础:平等、互助、安全感、少比较、少奋斗。
第一、第二点在原始部落里,自然的平等、本能的互助,这两点前面的内容已有讲述,当有了这两点做基石,个人悠闲就有了集体保障;第三,个体的安全感来自部落族人共同的凝聚力,来自部落大家庭的保护;第四,族人之间的饮食都差不多,财产相对平均,工具共有,地位不分贵贱,每个人内心的目标差异不大,根本就无需去比较,没有比较的空间就减少了很多苦恼;第五,原始时期,靠自然供给、靠天吃饭,闲暇时你想奋斗也找不着拼搏的项目。(所谓劳动创造财富,那是几千年前当出现了农耕和畜牧业后才发生的事情)
综上所述,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族人在大多数时间内的闲散悠闲就是常态了。只是到了私有制社会后,竞争与比较把人的一生推向焦虑和紧张,到老都习惯相互比较,所以我们误以为焦虑紧张就是人生的常态。在自己能享受悠闲的时候,想“荒废”一点点时间,反而觉得很不自然,眼看着别人仍在奋斗就有点慌。但你的内心不会骗你,试着把自己放在“平等、互助、安全感、少比较、少奋斗”的人文环境中,看你会不会神清气爽的悠闲起来,看能不能睡个囫囵觉。我们今后要尝试构建这样的人文环境!
有的读者可能会马上驳斥或鄙夷这种悠闲状态,问到:那人活着岂不是变得更慵懒而毫无意义了?大家全都去享受悠闲了,人类文明靠谁推动?其实不然,“意义”本身就是人类自己后来虚构出来的东西,你不能说每日悠闲又没啥天敌的黑猩猩、狮子、蟒蛇活着就没意义,当初没有它们作伴,何来我们人类?一个迫使普通人更加紧张而无法享受悠闲的人类文明,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在年来科技与生产力提升如此迅猛的背景下,我们的游戏规则到底是应该让人类更紧张,还是应该让人类回归悠闲?不用听专家们分析,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吧。
其实在紧张之下,智慧发挥会受到很大限制。假如在环境重压之下,你还能安心写一本书吗?你能在领导严厉斥责之后,安心作画吗?你能在财富每个月都在快速缩水的环境下,安心上班吗?人只有在悠闲与安心之后,另外一种本能才会得到激发,那就是“探索”。
五、探索
1、镜子与猴子
科学家们反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有一次在猴群生活领地的空地上,偷偷的架起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镜子,然后在镜子前后左右分别隐藏放了几台摄像机,全天不间断的观察猴子在镜子面前的一举一动。第二天,一只在树上闲逛的猴子突然发现地面上多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亮亮的还反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它蹑手蹑脚的爬下来看个究竟,它逐步靠近目不转睛的盯着镜子,眼中充满好奇。猴子小心翼翼的探过身去,从侧面靠近镜子,但是当他靠近镜子前面的时候,突然触电一样跳开跑掉了,原来它发现镜子后面突然之间冒出了另一个猴子,吓了一大跳。跑开之后往回看却发现没有猴子追打它。在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小猴子又跑了过去,又看见镜子对面的猴子,反复几次以后它发现其实并没有危险,于是开始继续探究。他好几次快速的跑到镜子后面看一眼,发现后面什么都没有,它满眼疑惑,反复多次,于是它开始对着镜子里面挤眉弄眼、抓耳挠腮,时而举手,时而大叫。终于有一天,猴子大概明白了,镜子里面的那只猴子应该就是自己。猴子有时忍不住在镜子面前站立起来自我端详一番,好像在问“镜子镜子,我是世界上最美的猴子吗?”。到此,对镜子的探究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猴子们对镜子就索然无味、熟视无睹,又开始其他感兴趣的新的探索了。
科学家发现,除了猴子,其他路过镜子的动物如野猪、蟒蛇、蜥蜴、老鼠都没有像猴子一样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都是行色匆匆而过,对镜子和镜子里面的另一个没啥激情。
从这个实验看出,灵长类动物天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什么新鲜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想了解所以然,如果他搞不清楚状况,也会有种不安全感。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越是感觉新奇的东西越是喜欢一探究竟。
人类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造就了我们无以伦比的创造力,成就了人类冒险和发现之旅,并乐在其中。
2、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去旅游?
年4月一份辞职信火爆全网,引来众多网友热议,辞职信上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们评议: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看来每个人都有“想去外面看看”的情怀。它背后的原因是,智人作为一个智慧物种,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安于现状偏安一隅,不会拘泥于自己的尿液和气味构建的地盘之中,智人天生喜欢探究新的世界,旅游当然是现代人类探究新世界最好最快的方式之一。
所以每个人都喜欢出去旅游,而且愿意尝试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假如某个老地方已经去了5次,有新的地方可选的话,估计你就不想再去老地方了。我们喜欢创造发明,喜欢尝试不同的菜系,每天穿不同的衣服,换不同的对手进行比赛,我们喜欢把坏的东西修好,喜欢把东西做的越来越精密,对自己的新发现欣喜若狂。这些都是拜人类探索的本能所赐。
所以,我们共同的祖先7万年前还在东非生活,之后的6万年内摸索着走出非洲,成就了一场惊心动魄、旷世持久的全球探索之旅:大约6万年前到达亚洲,4.5万年前来到澳大利亚,1.6万年前跨过冰封的白令海峡来到北美洲,1.2万年前到达南美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世界这么大,我得去看看”的夙愿。还是因为探索精神,在1.2万年前人类首次发现和驯化了农作物,开启了农业革命,近年前荷兰的一个眼镜商发明第一台显微镜,人们第一次惊诧的看到自己身上那一个个彼此相连活泼可爱的小细胞。在多年前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从此我们就看到了更宏大、更美丽、更深邃的夜空。而这一切探索,扩宽了视野、加深了我们的思考,开启了更加深远和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不断的探索新领域、攀登新高度,即使没有收获财富,也会在不断探究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大脑也会得到多巴胺分泌的奖励,这就是晚期智人的基因特征,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源泉之一。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安于现状或者被拘泥于现状,被环境内卷、固化,早已失去了探索的动力和享受探索带来的那份喜悦了。
我们大脑只有在放松愉悦、悠闲不紧张的时候,就更能把脑力最大限度聚焦到探索上来。即使是猴子,假如它高度紧张、忙于生计,被饥饿折磨、被首领追打、被同伴抛弃,那它哪来好心情去探究镜子后面的奥秘?
在此小结一下:
1、快乐源泉来自基因深处,来自人类出发的环境--乡土自然。
2、氏族部落的原始初生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快乐源泉,它们分别是:平等、对称、互助、悠闲、探索。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全方位的教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得到幸福快乐。但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无论如何被说教,在你的生存环境凡是顺应了以上这5点文化特征的,你内心就会感觉舒畅和快乐,而凡是背离了这5点的,你就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压抑、焦虑或者麻木。这个重要的启示,对后面探索现代文明如何继续升级,提供了思路。
(未完待续,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著作权归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