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批发现新物种“白颊猕猴”的成员之一,也是运用网络举报野生动物犯罪的先锋人物,他发表过学术期刊,也受到过死亡威胁。他就是“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说到广东省惠东地区的穿山甲保护工作,就一定少不了提到他。
在山上清理兽夹的李成
李成是深圳人,计算机专业毕业,曾是一名IT圈的“打工人”,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安逸的生活并没有让李成感到满足,心底深处对大自然的渴望与热爱,让他越来越多投身于与野生动物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
年布设在广东惠东县乌禽嶂社区保护地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穿山甲视频画面,上图为穿山甲母子活动画面,下图为求偶季白天外出活动的穿山甲画面。
随着所见到和经历的越来越多,李成越发认定自己“是为了保护而生的”。于是,年,他告别了自己的“都市白领生活”,一头扎进了惠东的大山里,开始在乌禽嶂社区保护地从事实地保护。
来到惠东后,让他震惊的是满山的兽夹,他自己在巡山时都被踩到过几次,可想而知有多少动物惨遭毒手。他说,当时查看红外相机里拍到的影像,发现很多动物只有三条腿。
在李成开始在这片社区开展保护工作前,附近的村民盗猎穿山甲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得快点开始!不然过个一两年,可能就真的来不及了!”在这一迫切的感召下,年李成创立了“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机构的Logo里就有一只穿山甲。
李成用自己的积蓄和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提供的资金支持,组成了一只保护穿山甲的民间力量。前期的保护投入吸引了国家自然资源部、地方政府与林草部门的支持。
二层小楼就是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的大本营
穿山甲生活在荆棘密布,没有现成道路的地方,因此每一条巡山线路,都需要一整天才能走完。每次巡山,他们会仔细查看山上人为活动痕迹,如果发现可能是盗猎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就进行追踪。一旦发现兽夹之类的盗猎工具,立即拆除,并报告森林公安。
在巡护的过程中,他们还一边收集红外相机里拍摄到的信息、观察穿山甲的觅食和排泄痕迹,一边沿路做一些简单的修缮,以便保证巡护道路通畅。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真正认识到森林与野生动物给当地带来的价值以及给自身发展带来的长远收益,让他们从心里自发地产生保护的动力。
在李成的影响下,一些曾经上山捕猎的村民也加入了巡护队伍。
现在,盗猎在这里已经基本杜绝。李成说,村里的大部分人,都以自己的家乡拥有中华穿山甲而感到自豪。
去年夏天,一只中华穿山甲在一个果园里被狗围困,果园主人发现后立即救下穿山甲,并报告西子江巡护员。当晚,这只穿山甲被放归野外。
被放归的穿山甲
这件小小的事情反映出村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升,这让李成倍感欣慰。不仅如此,现在村民一旦发现可疑的外来人员,都会主动联系李成和他的团队。
谈到这几年的历程,李成向我们道出了一位保护工作者朴素的心声:
李成说,随着穿山甲调查和监测工作的深入,他发现穿山甲绝不只是一个濒危物种那么简单,它在森林生态系统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穿山甲除了能有效地平衡白蚁和蚂蚁的数量,它所挖掘的大量洞穴给森林中一些自己不能挖掘洞穴的中小型动物,比如蟒蛇、鼬獾,斑林狸等提供了栖身之所。保护穿山甲,对保护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价值。
虽然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李成表示,要使这里野生动物的整体数量完全恢复,还需要长期的工作。他坦言,自己也偶尔有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野外工作的艰苦,或者与家人的聚少离多,而是来自对保护工作不理解的人所发出的质疑声音。尽管如此,他说他依然会选择坚持下去,因为一份热爱,更因为一份责任。
盼望因为李成以及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的默默付出,穿山甲也能早日成为继熊猫、大象等旗舰物种之后,新一代动物保护的标志物种。
也盼望中国大地上有更多地方能像乌禽嶂一样,成为穿山甲的乐土。
*本文中所使用的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logo、乌禽嶂社区保护地照片、视频和截取自《鳞甲之森》的动图,均已获得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缤纷自然(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野生救援WildAid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