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陵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龙的陵墓”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觉得是不是龙陵有个皇帝陵墓,或是更神奇的“龙”的陵墓,所以得名。
百度百科中关于“陵”字的解释: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
龙陵古称勐弄黑水陇。民国《龙陵县志》记载,改勐弄为龙陵约在清朝初年,以山脉水势为据,龙陵自雪山起,至高黎贡山,高峰插天,直出云表。左怒江,右龙江,由磨盘山、五峰山,达摩山,左旋黄草坝,横结为龙陵。据此,取龙川江之龙和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故称“龙陵”至今。
龙陵的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县城虽小,但小得有内涵,一些美景完全可以成为满足茶余饭后、赛事之余的休闲好去处: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抗战纪念广场、李鑫纪念馆、东坡森林公园、西山坡公园、云龙寺、灵山寺、八O八水库、小黑山保护区等,如果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可环游龙陵各乡镇,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下面小编带你走进龙陵松山……
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
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惠通桥,现在看来,一座普通的不起眼的百米铁索小桥,当时是运输线上的咽喉,更是控局江山社稷的天堑。所以敌我双方投重力抢夺,都是为了这座小小的铁索桥。
闲暇时,我曾读过几本关于记述松山战役的书,书中对远征军反攻松山的列举描写得详实动人,其种种英雄事迹令人敬佩和赞叹。
铁血松山史巍巍,遗址众多意义深。
战壕纵横见证树,枪林弹雨烙伤痕。
松山无眠撕心肺,怒江咆哮国土碎。
古道长长马蹄印,岁月艰难泣血泪。
艰难困苦终逝去,放眼今朝山河美。
松山,这军事必争的卧龙雄关,这流血上万方才收复的喉中哽刺,它究竟是如何的天工巧夺、削峰如峻?到底又是何人强占作怪,经营作祟,将之魔化成为具有“东方马奇若”防线之称的封火索、热油锅……这些问题,无不激起我对松山上的一土一木的无尽的求知欲望。
于是,我就带着对书中内容的一知半解,也去松山看看。我一直都在幻想着能重回昔日炮烟四起、尸陈遍地的松山战地,去子高地、马鹿塘、有岛池、大垭口、滚龙坡……去松山热土的每一个角落。
年5月3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日军第56师团派出快速部队人,先后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侵占中缅边境我国小镇——畹町。5月4日,日军后续部队二三千人相继侵占到芒市和龙陵,并直达龙陵松山构筑前沿工事与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隔岸对峙。
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战略目标,开始进行阵地建设,并于同年12月底完成了首期施工任务。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即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垭口(日军称中间阵地)、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和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
松山堡垒工事,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年著名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进入日军工事进行田野调查,描述日军堡垒为:“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堡垒上掩盖圆径至七十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三十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一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
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一百五十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五十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而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并连接各主要阵地,使步兵炮可移动。交通壕侧壁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连缀大量散兵坑。部分据点外设有铁线网两三道,纵深而有4米。
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成,整个松山将近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等基础设施俱已解决。因伪装良好,无论空中还是陆上,均不易查觉也不易破坏。主堡内有重机枪,子堡和侧射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枪榴弹、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近距离用冲锋枪、手榴弹。使用各种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而要接近堡垒是非常困难的。
障碍物和附属设施:阵地前有铁丝网1~3道,鹿砦1~2道,敷设地雷及陷阱。阵地内附设有水管和照明设备。防守松山的日军,利用地形,有计划地编成阵地,利用高大木材,构筑坚固工事。使各个据点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其强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筑成的永久工事。
防守松山的日军部队,是第56师团第联队主力和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常驻兵力人,取名“拉勐守备队”。滇西作战时,原守备队长松井秀治大佐率联队主力增援高黎贡山、龙陵。松山地区指挥官,即为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当时守备队兵员有名。
该守备队配备重武装有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2门、反战车炮2门、高射炮4门,虽然部队人力严重不足,但火力结构尚称完整。除此之外守备队储备了一些粮食和弹药。并以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弃置的T-26轻战车做为固定碉堡强化防卫能量,除去伤兵与后勤部队,实际完整作战的兵力不满千人。
而中国远征军与陆续赶来的援军整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十一、十二集团军共计16万人,在怒江东岸与西岸松山日军对峙达两年之久。年5月25日,以宋希濂为第十一集团军军长实施渡怒江计划指挥主攻松山,决定所属各部队于5月29日,分别由攀枝花渡至罕拐渡的沿江各渡口渡江,并于6月3日渡江完毕。渡江后,以七十一军新二十八师向腊勐、松山攻击;以该军主力八十七、八十八两师进出大石头、白泥塘、淘金河、绕郎、厥厂和大水河一线,向黄草坝和龙陵攻击;第二军一面围攻平戛,一面向象达挺进。
向腊勐、松山攻击的新二十八师,由七十一军军长钟彬指挥,在炮兵的支援下,从惠通桥渡江,于6月4日开始攻击,经激烈战斗,5月25日攻占了腊勐、竹子坡,6月17日攻占了阴登山。由于松山地势险峻,日军经过两年的经营,工事构筑坚固,新二十八师在攻占阴登山以后,虽经多次发起攻击,均无进展,且伤亡过重。
6月24日,卫立煌长官部(驻保山马王屯)立即调第八军接替攻击松山,新二十八师调往龙陵。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率一0三师、荣誉第一师的一个团和输送团、山炮营、工兵营进行猛攻,美机“飞虎队”配合进行轮流轰炸,经过几十次激烈战斗,先后攻下了滚弄坡和大哑口;采取坑道作业办法,于8月3日用6吨炸药将最坚固的松山主峰子高地炸毁后而激烈交战,直到9月7日才将其守敌全部歼灭,松山战役才取得了胜利。此战日军共伤亡、被俘人,远征军伤亡失踪人。松山战役遂成为扭转滇西战局之关键。
中国远征军攻占松山后便打破了滇西缅北会战的僵局,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攻克开去,形势才立即逆转。年1月,战线被节节推至境外。以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为前锋的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取得了滇西缅北会战最后的胜利。
小编捡的松果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松山,中国人是胜利了,可胜得这样凄楚;相反,日本人是失败了,却又是败得那样悲壮。我该如何赞美这个在人力物力上占几十倍优势,却付出了难于启齿的代价才取得的惨胜呢?这场战役,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纪念碑,它记载了中国军队的荣誉与耻辱,喜悦与悲伤,丑陋与美丽,胜利与失败。”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70多年过去了,巍峨的松山挺拔傲然,蜿蜒的怒江奔腾不息,江岸的盘山公路蟒蛇龙行。朵朵浮云在湛蓝的空中飘荡,引领着人们去追寻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岁月......
在松山上,我也曾被那一封悬挂于松树上的神秘信件所吸引。但由于当时游览仓促,也想着这样的问题早就隔世甚远,其中的渊源细节肯定难以捉摸,无从寻起,要想找寻真相、解读其文字表里,只怕是雾里看花,难见真迹。
历史已经过去,当人们在栈道行走,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感受。
很多人总说我们90后不关心战争,不铭记历史;诚然,我们在提起抗战没有老一辈的那般义愤填膺,唾沫横飞,但这并非代表我们不记得,不关心,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铭记,去感恩,去缅怀。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忘记。